• 欢迎访问广东自考网!本站为考生提供广东自考信息服务,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,非政府官方网站,官方信息以广东教育考试院eea.gd.gov.cn为准。 自考热线:0755-23224485
本月重点:
复习备考!

距离10月

自学考试时间还剩

考生服务:

  • 服务大厅|
  • 就业服务|
  • 所在位置:广东自考网 > 自考毕业论文 > 浅论“贤文化”的起源、传承和发展

    浅论“贤文化”的起源、传承和发展

    2019-08-08 16:12:39   来源:其它    点击:   
    自考在线学习 +问答
       

        自从有人类开始,就有了文化。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,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。从本质上说,文化没有大小之分,但可着眼于大处或者小处剖析文化,比如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;文化也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别,比如高端文化和群众文化。我们之所以崇尚文化,因为文化是真实记录历史的载体,也是展望未来最有力量的工具。我们通过文化史料,可以知道人类的祖先进化的过程,也知道千百年来历史风云的变幻。可以说,当原始人在裸露的身体上遮上一点树叶树皮制作的物品起,就开始了人类文明和文化的进程。然后,有了语言,有了货币,有了文字,慢慢形成了一个文化链。让我们后人可以通过这条文化链,找寻到人类繁衍至今的文化发展轨迹。

       文化是一个广义的名词,不仅仅只指狭义的文学、绘画或者其他某种艺术。我们可以把人类生活中的每一样事情都列入文化的范畴,大类的比如饮食文化、住宅文化、群众文艺、文学艺术等等,从细微处,我们还可以看见酒文化、茶文化、糕点文化等企业文化。

       既然此文的标题是“贤文化”,那我就不赘述其他林林总总的文化类别了,巴比伦文明、黄河文明、印度文明等等,是史学家们研究的大课题,我只是个文学爱好者,对其他门类的文化根源和现状也比较陌生,俗话说“不懂不可装懂”,对自己不懂的领域,我不便妄加评论,免得贻笑大方。本文仅对奉贤文学领域,发表一些不成熟的想法,就奉贤“贤文化”建设和发展来谈谈自己肤浅的观点和看法。供老师和文友们探讨。

       首先我认为,“贤文化”的提出,在地域上有了一个明确,那就是我们本地区的区域文化。奉贤形成的历史不是很长,从出土的文物以及史记记载,奉贤自古到今,也不过大约4000年历史。但文化不是以时间论长短的,当然,时间的跨度可以积累文化的底蕴,但不能说明这就是该地区文化和文明发展的所有内涵。比如,一个地区人类居住生活的年代非常久远,但是人们目光短浅,只满足于树皮裹身,茅舍度夜,没有探索,不求发展,一直不开化。而另外一个地区的人虽然起步很晚但却积极探知,有了树皮裹身马上摸索纺织衣物,选合适的地址看满意的风水把房屋建造得实用美观,那么,后者就在文化领域可能比前者有更大的跨越和发展。

       自从我们的祖先在奉贤这块土地上落脚开始,这块杭州湾畔的盐碱地上就有了文化。比如,那时候渔民去海里张网捕鱼;用泥巴和茅草搭建遮风避雨的房屋;把靠近海滩的滩涂平整晾干,然后引进海水,围起来借助太阳晒成白盐等等,此处不一一例举。但那只是生活所需的一种表层文化,这种纯粹作用于生存上的文化,还处于文化的朦胧状态,故不能列为“贤文化”的起源。

       春秋战国时代,孔子徒弟—言子从北方到南方各地巡游讲学,把当时的北方文明带入南方,据说他曾经在61岁高龄之后来过奉贤布道讲学,使荒蛮之地的百姓如沐甘霖,他的礼乐理论深得民心,也使奉贤文化有了一次飞跃和发展。奉贤地名因此而来,应该从那时起,才算确立了“贤文化”在奉贤大地的重要地位。之后,奉贤百姓崇尚礼仪,安居乐业。

       历代,奉贤涌现出了一大批历史名人,有文化艺术界的,也有军界政界的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柘湖居士何良俊;有吴中草圣张弼;有白燕诗人袁凯;有一代名家腾白也;有官拜大学士的徐阶等等举不胜举。文人贤士辈出,表明奉贤是一块人杰地灵的沃土,在千百年人类发展的过程中,累积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
       当人类物质生活有了质的飞跃之后,文化的需求也就越加凸显。江泽民同志提出“承前启后,继往开来”,我觉得这句话运用在文化领域,非常恰当。文化,一方面需要挖掘和认识,另外一方面需要传承和发展。和古代出现的那么多声名显赫的名家文豪相比,近代以来,奉贤较少出现著名文化人士,原因是多方面的。一是因为近代连年战乱,民不聊生,生命没有保障的前提下,谈论文化简直有些不合时宜,当然,也就出不了文化名人。后来,新中国成立了,奉贤人民沉浸在建设家园的热情中,文化方面自然显得无足轻重,提高生活质量之后才能把注意力转移到文化上来,也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。试想,一个三餐无着落的人,让他来写惊世著作,简直是天荒夜谈。曾经和文坛好友谈论过此类话题,那位作家认为“乱世出奇才”,他比喻了古代的“辛弃疾”“杜甫”和近代的“鲁迅”。我对此有不同看法,比如辛弃疾,他是南宋著名词人,爱憎分明,生逢乱世,但他历任湖北、江西、浙东等地安抚使等职,可以想象,一个为官之人,不至于三餐无着落。还有杜甫,其本人少年时即怀才不遇,生活贫困,后来任工部校检郎,一生颠沛流离,写出了很多传世佳作。其祖父是唐初著名诗人,从这一点看,杜甫似乎有文学遗传基因,而并非全部是乱世出奇才之功。还有鲁迅先生,我们都知道,他是一位爱国学者、大文豪,一生留下许多巨著佳作。前一段时间,我看过陈明远先生的著作《文化人的经济生活》上面例举了很多文化名人的收入和家财,鲁迅先生显然也是很有钱的一位。所以,我与文友讨论的结果,一致认为只有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,才有心情和思绪进行文学创作和谋求文化发展,生活若无着落,何来文化发展?

       盛世兴文,当今我们欣逢盛世,如何传承奉贤的“贤文化”,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。历来崇尚“敬奉贤人,见贤思齐”的奉贤把文化的发展摆上了最高议事日程。奉贤上至区委区府,下到居委里弄,对文化建设的重视,可以说是到了空前阶段。热情有了,下面就要看文化艺术界人士如何来把文化建设发展付诸于行动,对于文化人士来说,建设和发展区域文化,无异于初春听惊雷,久旱逢甘霖!

       近年来,奉贤在文化建设方面有了长足进展。一系列文化艺术人士,如雨后春笋层层不断,这类人才在 而不思进取,则是危险的!曾经听说过某位作家写的一句笑话:俩个当代男女准备谈恋爱,女方问男方“你有什么”?男方沾沾自喜地说“我家18代祖宗是干嘛干嘛的,有才又有财。我么,什么都没有”。女方听罢拂袖而去。这笑话说明,躺在祖宗赚来的家当上面不思进取,是要被淘汰的。奉贤的“贤文化”要有进一步的发展,我们只有努力开拓视野,总结前辈祖先们积累的经验,加上自己的虚心好学,并且把目光着眼于当前快速发展的奉贤经济文化建设,才可以写出一些让人叹服的作品,那样的作品,才能走出奉贤,走向中国乃至世界!

       以上观点难免肤浅与简陋,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。一家之言,只为抛砖引玉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上一篇:论唐代科举制度的作用及国际国内影响
    下一篇:文化追求的真善美价值观

   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

    与其他自考生一起互动、学习探讨,提升自己。

   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

    随时获取自考信息以及各类学习资料、学习方法、教程。

   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

   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

   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

   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

   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